ATP巡回赛,ATP直播,ATP积分排名,ATP大师赛,2025网球赛程/聚焦ATP巡回赛2025全年度赛程、实时直播、积分排名、热门球员动态及预测分析。全面覆盖ATP1000、500、250赛事,是中文网球迷的不二之选。
刚开赛的中网创造单日4.5万人次入场、现场消费320万元的新纪录。从球迷爱称升级为统一品牌体系,2025“中国赛季”万象更新。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9月中旬,随着成都网球公开赛、杭州网球公开赛、比利简金杯等赛事开幕,网坛又进入到“中国赛季”时段。今年“中国赛季”依然万人空巷,刚开赛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在郑钦文复出的利好带动下,9月27日创下4.5万人次的赛事单日人流量纪录;现场消费超320万元,同样创中网单日消费额新高。
而2025“中国赛季”的焦点变化,则可能在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将“中国赛季”这四个字作为品牌整体来推广。一共九场巡回赛被纳入到“中国赛季”体系: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武汉网球公开赛、宁波网球公开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成都网球公开赛、杭州网球公开赛、江西网球公开赛、香港网球公开赛。
9月20日,第210期节目讨论网坛“中国赛季”新面貌。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澎湃新闻体育部高级记者蒲垚磊,体育大生意大湾区产业总监谭力文。
张闻:年度最后一项大满贯结束后,世界网坛就即将迎来“中国赛季”。今年的“中国赛季”将从9月中旬延续到11月初,涵盖10场ATP和WTA比赛,既有高级别的1000赛,也有多样化的250赛,还有队际赛,为网球爱好者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赛体验。
过去我们提到“中国赛季”,更多将它作为球迷之间约定俗成的称呼,因为这段时间ATP、WTA赛事集中在中国办赛。而今年“中国赛季”不仅仅是一种共识,更成为品牌。8月,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发布了“中国赛季”的品牌标识、主题口号等信息,将9场巡回赛纳入到“中国赛季”体系当中。这被视为中国网球展开国际化新征程的序幕。力文,这个品牌化后的“中国赛季”,相比以前会有什么区别?
谭力文:我觉得“中国赛季”从球迷之间的爱称,变成经过整合的品牌形象,产生的显著变化首先是各项赛事、各个办赛城市,在门票销售、观众体验、媒体传播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共同可借鉴标准。
同时,我还关注到,北京是“中国赛季”品牌推出后的首任轮值主席城市。主席城市会每年轮换,这意味着其他办赛经验相对没那么丰富的城市,可以通过轮值制向其他城市取经,例如吸收中网、上海大师赛等大赛经验,提升自身赛事运营水准。
而对于球迷来说,“中国赛季”品牌的推出也是很有益处的,能让他们在每个办赛城市或场地获得更好的赛事体验。至于我个人期待方面,我感兴趣的是“中国赛季”未来是不是能在商务合作方面联动所有办赛城市,形成一个大的商业开发框架,让各项赛事都共享到“中国赛季”IP释放的商业价值。
张闻:力文主要是从运营、商业层面展望,竞技方面我们听听蒲老师的想法。回忆一年前,2024年中国网球发展轨迹超出国人期待,郑钦文巴黎奥运会夺金,商竣程、张之臻、布云朝克特均取得不同程度突破。不过本赛季中国选手发挥略有回落。蒲老师怎样预期中国球员在今年“中国赛季”的表现?
蒲垚磊:“中国赛季”对中国球员来说,自然是主场作战,肯定备受中国观众期待,甚至是他们走进球场的理由。去年的中网、武网、上海大师赛,不少观众都是冲着中国明星选手如郑钦文、张之臻等入场观赛。当时郑钦文继奥运夺金后也在武网收获亚军了。而今年中国军团确实相对有点背运,郑钦文、商竣程、张之臻都遭遇了伤病困扰。
但对中国球迷来说,幸运的是能在“中国赛季”看到他们复出。只要他们参赛,对“中国赛季”都是一个很大的正面刺激。只不过可能由于身体与状态恢复的问题,还不能对成绩有太大期待。张之臻在杭州赛前也说,对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不会像去年那么高。对于观众来说,也许可以放下对中国球员的成绩追求,用更放松的心态看他们逐步在球场上找回状态。
但是除了几位明星选手之外,其他中国球员还是挺有看点的,有机会在“中国赛季”创造惊喜。例如王欣瑜,去年中网表现很好的老将张帅,以及进步很大的布云朝克特。
今年是布云朝克特的首个完整的巡回赛季,去年较多打的是挑战赛,今年则一直在ATP征战。到赛季末的时候,他的疲劳值大概会积累得比较高。这就意味着,通过观察他在“中国赛季”主场作战的表现,可以看到他对巡回赛压力的适应程度,由此判断他的成长情况。
张闻:提到“中国赛季”,就无法不提上海。作为国内最早举办职业网球赛事的城市之一,上海1996年就举行了首项中国大陆自己购买赛事版权并承办的职业网球赛事——喜力网球公开赛,2009年,上海大师赛正式创立。很多人觉得上海大师赛之于中国网球文化来说,就像F1中国大奖赛之于中国赛车文化,是启蒙式的赛事。蒲老师多次现场报道上海大师赛,以前很少中国选手能参战,但现在中国球员身影逐渐增加。您觉得这么多年来,赛事的观赛人群、宣传定位有什么变化?
蒲垚磊:对赛事自身来说,比赛水准、赛事保障方面都有持续升级。而我自己觉得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于,中国网球文化、包括观众观赛文化也实现了升级。这些比赛一年一年办下来,中国观众逐渐熟悉网球规则以及观赛礼仪,包括什么时候能给球员加油助威、场外怎样跟球员互动、怎样欣赏那些很有魅力的击球瞬间。这种球迷文化的积累,主要还是靠上海大师赛、中网等赛事的逐年积累,让观众们在现场而不仅仅是电视观赛来实现的。
近年来报道上海大师赛时,还看到越来越球迷带着孩子来看比赛。可见每一年的办赛积累了一批球迷,这些球迷又在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认识网球,这样“球迷二代”“球迷三代”陆续出现了。我还记得去年遇到一位快80岁的老奶奶,她也是很早就开始看上海大师赛,看着当年的费德勒、纳达尔还算年轻小将,到现在辛纳、阿尔卡拉斯已经接班了。球员在传承,球迷也在传承,这都是网球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我觉得“中国赛季”升级为统一品牌后,无论对等级较高的赛事还是相对中下等级的比赛,都能发挥出培养网球文化的作用。因为高水平比赛在不断带给更多球迷。
张闻:是的,中国球迷现在越来越会看球,包括出现了很多观赛攻略,例如怎样花很少的钱就看到球员训练、哪个球员在哪个场地训练、买哪天的门票更有机会看到大牌球星。我觉得上海大师赛的观赛群体也在变得多层次化,有的主要关心中国球员,有的则纯粹为了欣赏最高水平的网球对阵。
而这两类群体共同促进赛事影响力的扩大、以及群体自身的扩大。这个过程就像同样在上海很火爆的音乐剧市场一样,一开始中国音乐剧市场还不够大的时候,会有些国外顶级的剧团,偶尔来上海演出两三天。市场繁荣起来后,则形成了以中国原创音乐剧为基础、加上国外高水平剧团演出的多层次体系。
张闻:营收是另一个“中国赛季”的经典话题。去年中网票房收入超过了8000万元,同比上涨60%;而综合消费达到2500万元,比2023年增长40%。我相信这肯定跟郑钦文有关。但从商业模式来看,打造“中国赛季”品牌不仅仅靠运动员,而是需要品牌的整体影响力持续提升。力文,您觉得这次“中国赛季”九城联动会带来什么新气象?
谭力文:去年中网、上海大师赛、武网的收入均创新高,背后的核心肯定是中国球员成绩越来越好。但不能忽视的另一点在于,球迷们正在形成观赛习惯。像蒲老师刚才提到,现场观众带家人、孩子观赛的比例增加,这就意味着网球观赛习惯从个人爱好变成家庭娱乐。家庭娱乐更容易衍生出周边消费,所以可以简单判断,家庭观众比例增加能带动相应消费增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球迷群体是外国观众。近年中国放宽外国人入境要求,包括过境免签等政策。很多外国人都会把上海作为中国之旅第一站,当这里有亚洲唯一一场ATP 1000赛时,上海对球迷游客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尤其是对日韩、东南亚有较强辐射能力。
而当“中国赛季”品牌落地之后,上述不同类型的境内外观众,有机会关注到中国网球赛事的整体框架。以前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北京、上海、武汉,对其他城市——例如江西九江——关注度肯定没那么高。而“中国赛季”会带动球迷关注为什么这座城市会举办顶尖网球巡回赛分站,继而有兴趣去现场观赛。
网管中心预测的数据显示,今年预期会有100万人现场观看“中国赛季”,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消费20亿元。期待预测成真,展示九城联动模式带动体育消费活力的作用。
蒲垚磊:门票收入创下历史新高,一方面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经济上有余力购买体育赛事门票,满足自己的休闲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网球市场年复一年积累下,球迷基数扩张显著。不断有新消费者进来,价格有所反应也属正常。
不过我更关注的是消费形式的变化。刚才力文提到九城联动让球迷关注到中网或上海大师赛以外的500赛、250赛,不少赛事同期举办,如果网球群体再多元化一点,就可能还会出现一类球迷群体:他们今年看了某场比赛,明年就看另一场,后年继续换地方。这样子形成持续性的观赛习惯,而且刺激到旅游消费。因为他们去一个新的观赛城市,往往也会相应到当地经典观光、体验地方人文特色,文体旅融合消费就被带动起来了。力文还预期外国球迷也可能因九城联动增加对中国网球赛事布局的认知,他们也去更多中国城市旅行观赛,赛事带动消费的效益更显著了。
除了消费方面,九城联动对网球竞技发展也很有意义。前段时间跟一位圈内人交流,他认为网球不光要有顶层赛事,同时也像其他运动项目一样,需要有基层参与,需要从下往上的金字塔结构。现在“中国赛季”品牌包含的赛事级别,从高到低覆盖1000赛到250赛。每个地方的赛事铺开之后,可以让地方的青少年球员、没接触过网球的群体,都有更多机会现场感受网球魅力。这样一年一年下来,中国网球球迷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所以九城联动以及品牌化的“中国赛季”,不管对竞技层面培养运动员来说,还是对经济层面培养网球产业人才来说,都会有很大帮助。
张闻:8月份,国家体育总局还印发了《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当中提到的一些措施可以说对接到蒲老师刚才提到的预期,例如社会化构筑大众网球生态、系统化推进“大青训”体系、品牌化打造网球经济体系等等。此前中国网球很少有这种大动作的政策文件,可见网球事业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得到更多引导和支持。两位比较关心措施中的具体哪一条?怎样展望政策出台的作用?
谭力文:过往中国网球发展比较依赖个别运动员的突破,例如李娜的示范效应。而我对《措施》中“社会化构筑大众网球生态”和“系统化推进‘大青训’体系”这两条尤其关心,因为概括起来就是说,网球发展过程中,大众是根基、青训是未来。只有当网球真正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成为大家日常容易接触的运动,才能让中国网球涌现更多苗子、更多有天赋的人才。
蒲垚磊:我关注的是“多元化建设‘大国家队’”。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相比足球等团体运动,后者的参与单位主要是俱乐部,俱乐部要招募培养球员,然后实现相关的竞技或经济目标。但个人项目意味着运动员主要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因此欧美常见的情况是网球人才培养以家庭为单位。像纳达尔就是家人、教练发现他的潜质,他自己又愿意打球,家庭就支持他去学球练球。然而培养网球选手成本很高,需要满世界跑地上学、培训、比赛,然后可能要打到世界排名前100才能养活自己,所以前期的经济压力很大。
而假如我们能发挥制的优势,打造出像《措施》中所说的“组建国家、省市、社会、市场、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联合培养的‘大国家队’”,对未来中国球员培养肯定会有帮助,乃至让中国球员与其他国家球员的竞争中,也有自己的特色或优势。
张闻:我个人感兴趣的是加强网球教练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引进体能师、康复师、营养师、大数据分析师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我们网球知道赛季非常辛苦,而且一年接一年,如果配套保障不能跟上,很难支持运动员长期以健康身体应对多个赛季。现在中国球员经常受伤,原因涉及到体质乃至运气等方面,而体能、康复、营养等保障的保驾护航水平也会带来影响。我觉得至少保障上来之后,中国运动员能健康地多打几个完整赛季,就已经是很大进步。
总而言之,我们以2024年为分界线的话,中国网球是在这一年之后,进入到一个系统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阶段。2024的高光时刻,不容易在2025就马上复制,但在网球已经出现“破圈”之势的时候,中国网球也可以蓄势再升。未来中国将不只有一个李娜、一个郑钦文,路走好了,中国网球选手会井喷式代代传承。感谢两位参与本期话题讨论,我们下期节目再会。